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联系及重要地位
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陈婉婷
指导教师:胡敏
摘要 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教育改革事业中,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明确。以至于这两种教育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本文尝试用新的切入点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正确地位、作用和教育效果等问题。http://www.ukassignment.org/dxessay/ 以及探讨美育中的素质教育出现艺术技能至上和受到政治化倾向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关键词 美育;素质教育;功利主义;艺术技能
ABSTRACT Rapi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esthetic education reform career education relationship with quality has been in not stable stat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quality didn't get clear the position. That these two kinds of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the new breakthrough poi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discussed the quality education, the correct aesthetic education posi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effect etc.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discuss aesthetic artistic skills by appeared the tendency of politicized supreme and limitations and reason.This is abstract in English
KEY WORDS aesthetic;Quality education;utilitarianism;Artistic skills
目录
前言 …………………………………………………………………………3
素质教育中的美育 ……………………………………………………………3
2.1 美育是统领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4
2.1.1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4
2.1.2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4
2.2 美育是手段还是目的 ………………………………………………… 5
2.3素质教育中的美育的不同定位与实践效果 ……………………………… 6
美育中的素质教育 …………………………………………………………… 6
3.1 美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美的人文素养和素质为主,达到是思想美、情感美、品德美、人格美的统一 ……………………………………………………… 7
3.2 对美的素质教育理解的偏差以及原因分析 ………………………… 8
3.2.1把美的素质教育仅仅理解为艺术技能培养的局限性以其原因 ……………………………………………………………………………………8
3.2.2思想美和品德美的政治化倾向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 8
4.结语 ……………………………………………………………………………… 8
致谢 ………………………………………………………………………………… 9
参考文献 ………………………………………………………………………… 9
前 言
21世纪是一个发展迅猛的知识经济。我们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激烈挑战,国力的竞争更突出地表现在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强推的教育改革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被置于举足轻重的优先地位。因而,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教育,就必须实施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单面抓智育,或德育,而是注重各育的协调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确处理好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顺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
然而,受到西方功利思想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功利主义思潮,在价值观念的变革、转换时期,由于传统价值尺度的破碎,失去了约束力和感召力,而新的统一的、社会的价值尺度尚未形成。在这种状态中,人们的思想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混乱,这导致功利主义在我国盛行。讲究实用、追求金钱、世俗化潮流本身就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一系列的危害,这是功利主义导致的不可否认的消极影响。
功利主义的危害之大,已经影响着我国教育改革,导致我国教育改革还停滞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中。应试教育是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必然产物,而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遮蔽了人们的教育智慧!这使得我国在处理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认识偏差,导致了这两种教育实践在实施过程中,一直没能起到应起的作用和效果。
那么到底出现了怎样的认识偏差呢?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和美育中的素质教育。希望从这两个角度,能深刻地分析两者间的真正关系,为现社会出现的教育偏差提供一些参考。
素质教育中的美育
近年来,教育体制发生了一定变化:将学分制与素质教育结合。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但素质教育学分制改革,往往将素质教育体系转变成可由指标量化的条目和细则,要求学生获得相关学分,体现了教育领域的功利化特征。在素质教育贯彻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能力本位”的倾向。即将素质教育看作是一种能力教育,把高素质人才看作是高工作能力的人才。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知识+能力+素质=素质教育;最常见的做法是,把素质教育课程化,甚至纳入考试。同样的,当代我国教育面临着挑战,包括如何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由“专业技能”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向审美教育转轨。但现今,人对素质教育缺乏美育本质内涵的教育,将美育单单看作是辅助其它各育的工具。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审美“可以辅翼道德”。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不可否认,美育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美育的本质内涵的发挥,到底为素质教育带来的什么?美育又该处于素质教育中的什么地位?这还需要我们去一一探讨。
1.1 美育是统领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决定》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概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崭新要求。众所周知,工业经济以机械化的大生产为其特点,要求教育为其培养工业劳动者。这就使教育具有机械化、模式化的应试教育特点。而知识经济时代则以知识创新为其特点,要求教育为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这就必须摒弃应试教育,实行素质教育。
正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美育则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能培养出包括独创性、流畅性在内的八种创新能力”。①这就使美育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如果缺少美育就不能实现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独特功能,这种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包括审美素质在内的学生的全面素质,实现人格的完善。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育是通向学生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p#分页标题#e#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但也有密切的联系。从本质上说,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体现了真、善、美的关系。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德、智、体、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只有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协调一致地发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美育却有着德育、智育所没有的独特性。换句话说,美育在目标内容方面对其他几种教育的目标内容都有某种程度的涵盖或包容。就这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如果把素质教育比喻成我们的地球,那么美育就是地球上的水,流畅于整个地球。没有了水,地球就不会有生命。同样,没有的美育,素质教育就失去了生命的核子,素质教育中其他各育都因此失去生命的源泉。所以,美育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给予素质教育生机,给予素质教育活的灵魂。
美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完美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鉴赏、创新等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净化、美化人本身,建立美的情操和理想的观念,发展美的品格,形成完美的人格。一个人只有具备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才有可能使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进入至高的人生境界。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终极目标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与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全面发展
的人”、“理性的人”、“审美的人”、“高素质的人”等等,其实质都是一样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美育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1.2 美育是手段还是目标?
过往,我们清楚认识到: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然而,就美育是手段还是目标?以往教育思想家们对这一问题就有不同的见解。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学派不仅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美育理论。其美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里仁为美”。换句话说,它指出审美教育要以“仁”为内容和旨归。认为“仁”是审美的理想境界。他还说:“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话阐述了德育与美育的关系,德育第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是主导。②这样思想来源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把“仁”贯穿于他的儒学创建,以至于他的美育也应为“仁”服务。明显的,孔子把美育看作是辅助德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手段。康有为认为:美育的主要价值在于“辅翼道德,涵养性情”。这与鲁迅的“审美可以辅翼道德”,是一样的。对美育的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德育是规范性教育,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美育是熏陶、感发,在熏陶、感发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德育主要是作 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作用于中国人所说的“良知”,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就是我们常说的“ 潜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对于人的精神的这种更深的层面,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美育则是赋予道德意识以净化、升华的教育。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说:“审美是开启对客观规律的科学发现的强有力的途径……美学和艺术中享有的自由正是科学中可以依靠的和借用的钥匙和拐杖。”③爱因斯坦以其“美学的、直观的”方法研究出《相对论》;开普敦受其家乡和谐曲的启迪提出了行星运动轨道公式。这些都是审美活动启发创造智能的有力证明。的确,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新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因为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都说过:一个人如果心烦气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松、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这种看法,得到了现代心理学的印证。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智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智慧、有创新精神、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而美育正是用审美观念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智育所要完成的任务,恰好在美育的教育范围内。
伟大的生物学家巴浦洛夫说:“愉快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也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这表明了,美育可以增进学生的健康,塑造学生的健美形体。审美的直接效应是获得美感,美感是一种愉快的心理感受。由于审美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审美的愉悦性可以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于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的分泌,从而增强体质、体能,提高健康水平。适当的运动和锻炼,使人的形体匀称和谐、强壮有力和生机勃勃,即达到健美。美育在其中有着起点和终点的作用。起点是审美情感促使人进行形体塑造,终点是人塑造形体为的就是得到愉悦感,而美育又具有愉悦性的特点。
德育的主导是人格的善美,智育的主导是科技的完美,体育的主导是体魄的健美。而美育则弥漫于德智体三育中,其他任何一育都不可能取代美育的功能。美育可以陶冶情感、发展个性、健全心理、激活想像、追求审美的自由境界与完美精神,而完美的精神生活,能够更好地使人们从事各种物质、精神产品的审美创造。综述可知,美育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而不该只是各育的辅助工具。
1.3 素质教育中的美育的不同定位与实践效果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同定位,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实践效果。本文将通过比较中外对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同的定位,从而得出美育作为核心目的其教育效果,会比把美育作为手段其教育效果更为先进、有效。
在我国,一直强调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其实却一直把美育归结为素质教育其它各育的辅助手段。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审美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最终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控制。艺术课程的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教育体制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启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多的工作;在德育方面,从实际出发,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抓,抓最基础的东西,例如:文明礼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体育、文艺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在重视美育,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曾刊登过这样一则评论:中国的留学生给予人的印象是:学习非常勤奋、刻苦,专业基础扎实,成绩优秀,聪明过人。但是,待人接物没有教养,不会用眼睛与人交流,不会说:“对不起”,常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对艺术,尤其是对人类在悠久的历史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漠不关心,有很大的隔阂……回想我国的国内学生,的确,同样出现上述种种现象。这不单单是道德问题,也不仅是智力问题,这和平时缺乏美育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国的素质教育工程中,审美教育一直是软肋。这与人们认识不到美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密切相关的。
放眼看国外,18世纪德国的美学家席勒,系统提出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从此,西方掀起了美育研究热潮。许多国家都把审美教育归结为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认为审美教育是以审美态度与审美情感,直接影响着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以及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根本因素。例如,美国在各种学制形式的中学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地位均得到了确立,并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普及,使每个中学生都享有艺术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美国把中学艺术教育的目标重点定位在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上。这有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欣赏与评判能力的艺术综合素质培养;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的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美国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每一个学生的艺术潜能,把他们引进感情世界,促进其个性特长发展。美国还要求各中学通过艺术教育,使学习其他课程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增强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强调艺术教育在激励人类精神,净化人类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要求充分其陶冶功能,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主动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一起创新,关心环境等现代社会的道德品质。#p#分页标题#e#
国外的成功经验给予我国教育启发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通过中外对美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同的定位比较,明显得出:作为核心目的的美育的教育效果,要比作为手段的美育的教育效果要好。
2 美育中的素质教育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来实现培养人、陶冶人的性情和净化人的心灵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
然而,当今社会对美的素质教育产生了两种误解。第一种是:把艺术教育局限为具体的艺术技能培养,其目的在于培养掌握艺术技能的具体艺术家。这可把审美教育功利化。审美教育应是一种审美的世界观的培养,是以培养具有健康审美态度的“生活艺术家”为目的的教育方式。第二种是:政治色彩浓厚,导致思想美和品德美偏离了原本美的素质教育的轨道,走向政治化。
针对这两种认识偏差,本章节将从分析偏差的局限性和原因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应明确什么是美的素质教育?
2.1 美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美的人文素养和素质为主,达到思想美、情感美、品德美、人格美的统一
何谓美?古今往来,人们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角度,界定美、解释美,然而,对“美是什么”,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美育辞典》的解释:“美是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所有构成人的审美对象的事物的总和。”④那么美的素质教育则是以教育的方式,达到培养人具有审美态度、审美情操、审美素质的目的。而这种教育方式则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具有净化情感、陶冶心灵、升华精神的作用,与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有着内在的联系。审美教育以塑造人的美的灵魂着手,着眼于人的整体,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人文素质的核心是相关联的。人文素质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人文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⑤而情感的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开美的陶冶作用。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激发人美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净化,进而使心灵得到升华,沿着人生美好的道路前进。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媒介向人进行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特点是用没的事物感染人,达到培养审美兴趣和陶冶情操的目的。以艺术为例,艺术在整个审美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审美教育的中心环节。艺术是桥梁,它蕴含着艺术家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并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出来。人们则可以在艺术欣赏中体验人类的各种复杂情感,并培养审美的情感。由于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人感情经验,使人们得到心灵上的震撼,从而启发了人的灵性,丰富了人的情感。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生活常见的事物,而诗人则将自身的情感赋予它们,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利用艺术来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就会产生一种自然吸引力,以使人在情感上热爱美,产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态度,让人在感受美中感受自身的生存意义。
“以美储善,以美启真。”这说明了审美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的精神的塑造。它可以通过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激发,引导人们自觉地净化自己的心灵,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审美教育能使人们去发现真理,创造科学美。审美教育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源泉。总之,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具有健全的人格,美好的情操,能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文明与粗野、善与恶、高尚与卑劣,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给予人文素养中美的内涵,达到思想美、情感美、品德美、人格美的统一。
2.2 对美的素质教育理解的偏差及其原因分析
2.2.1 把美的素质教育仅仅理解为艺术技能培养的局限及其原因
多年来,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偏重于艺术实用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在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中,虽然也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但更多的是传授理论知识和音乐、绘画的技能技巧。对审美情感的陶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造就,一般都比较忽略。至于社会上各种艺术门类的考级辅导,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更加严重了。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艺术技巧方面也许比较拔尖,但是他们在审美素质和人格涵养方面却表现的极差。这样的人才难以领会艺术的真谛,更难以攀登艺术的巅峰,甚至会走进艺术的死胡同,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成为性格乖戾、感情冷漠、狭隘自私的“怪才”。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把不少精力用于筹划、组织艺术活动、文艺晚会以及开办各种艺术训练班等。许多家长也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和鼓励孩子上各种艺术辅导班。虽然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同时也不难看到,他们的做法或多或少受到功利主义的驱使。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提升学校知名度,专门开设艺术特长班;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入一个好学校,特意让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这种种带有功利主义性质的动机,使原本超功利性的审美教育具有了实用技能倾向。这与审美教育的性质和宗旨背道而驰。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和显著特点是非功利性。它不计利害,不计得失,排除一切功利的欲求,摆脱生理和物质利益的束缚,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解放的状态,达到“至美至善”的境界。席勒曾说过:“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是受到美的魔力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⑥审美教育旨在培养人的超越精神,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利害计较,寻找一块绿洲,享受心灵的自由,得到精神的慰藉。如果人的审美活动受到物质利益所驱动,以追逐名利为目的,就必然会陷入功利主义的误区,这就与审美教育的本质大相径庭,不但使审美教育的功能无法发挥作用,而且还会使审美教育变质变味,腐蚀人们的灵魂。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和克服,以防审美教育的功利化急需蔓延。
2.2.2 思想美和品德美的政治化倾向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小学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入到了德育的轨道。
虽然“唱一首歌就是一堂政治课”的那个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这种观念在中国却是根深蒂固。就现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来说,这种观念依然不时地表现出来。我们从目前正在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中就不难看出这一点。该《大纲》的“教学目的”的第四条就是这样规定的:“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大纲》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列为必唱歌曲,对此又作了暗示。《大纲》在“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中对此作了更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学音乐教学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培养、音乐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⑦从这些规定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存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它,有了它,思想政治教育便不再空洞说教,便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与别国的《大纲》做一比较,我们的《大纲》的思想美、品德美的政治化倾向便显得更为明显了。比如《德国黑森州小学美术教学大纲》(1995年3月审查通过)的“教学目的”就是这样规定的:1、加强和培育感官的感受和体验能力;2、支持儿童的个人艺术兴趣,唤醒他们的审美创造愿望;3、对艺术和文化的解释;4、对媒体的了解。⑧在上述关于教学目的的所有内容中,我们确实找不到有任何政治化的痕迹,其目的完全是围绕着艺术教育的方面来制定的。#p#分页标题#e#
不可否认,艺术教育的确具有培养思想美、品德美的功能,而且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并尽可能发挥该项功能,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是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派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把艺术教育的目的等同于德育的目的,而不是以审美与人作为艺术教育的目的的话,那么,艺术教育将会虚有其表、名不副实,艺术教育培养思想美、品德美的功能也将无法真正发挥出来。因此,那种仅仅是借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获得的德育效应,实际上不能算是真正的思想美、品德美,而更准确的应是政治思想美、政治品德美。
尽管如此,把艺术教育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分地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违背了艺术的审美规律,把情感、想象、创造性等艺术审美的核心因素变成了仅仅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变的手段,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审美价值的领悟因此变得次要了,而通过艺术作品来向学生证明或加强某种思想观点则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艺术教育简单地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仅反映在教育目的上,而且也反映在教学方法上,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轨道的艺术教学因此形成了重讲解轻感受、重理性轻感性、重模仿轻创造的弊端,艺术教学所应有的愉悦性、活动性、创造性等特征也因此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艺术教学的重点也放到了挖掘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政治性等方面,以至于艺术课往往成了思想政治课、中国革命历史课,学生听了这样的课后得到的感受是:还不如政治老师、历史老师讲得更生动有趣、更有道理。
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考察了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后,在《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中对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比较。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地动机和善良的情感。在美国,艺术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目的都不明显。事实上,如果有人说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服务的……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创造力、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而不是那种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中美两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应该说,像美国人那样对待艺术教育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持漠视态度是不对的,是具有一定消极影响。艺术不能简单从属于政治,但也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像我国这样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视为是中小学艺术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并明确加以强调,也是值得斟酌的。
结 语
不管从素质教育中看美育,还是从美育的角度看素质教育,我们都不难发现: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正承受着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但未来是过去的延续。对过去历史的反思,可以发现在未来里人类生存面临的共性问题;对未来的展望,可以使人类在追求美好的“现在”时,理性、冷静地面对新世纪可能出现的“问题”。享有国际声誉的方法学家、思维学家吴甘霖先生曾说过:“方法总比问题多。”的确,尽管当今的素质教育面临着挑战,但历史是前进的,总会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仍需要社会各界有毅力的坚持和不断的求进步。
致 谢
本文的选题、准备工作以及写作的范式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胡敏的悉心指导和细心关怀下完成的。导师在我的论文写作前后和搜集资料等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倾注了很多心力,在百忙之中多次为我的论文进行详细地指导和耐心的修改。在此,我对我的指导老师胡敏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大学四年,学院老师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此,谨向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全体老师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和祝福!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离不开美育[Z].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
[2] 杨咏祁,李开,左健.《美育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第25页。
[3] 李泽厚.《美学四讲》[M].出本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 2008-6-1
[4] 杨咏祁,李开,左健.《美育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第58页。
[5]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于应机,贺爱军主译.《阅读爱因斯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 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7] 本大纲有国家教委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 参见《中国美术教育》1995年第6期,第30页。
[9] 加登纳文《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油印稿)
[10] 曾繁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11] 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12] 叶运生,姚思远.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
[13] 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14]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
[15] 凌会侠.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16] 郑晓燕.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美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新余高专学报,2002.9
[17] 张艺声.21世纪美育:精神文明的核子[J].台州师专学报(临海),2000.1
[18] 段茂南,杨留兵,段晓静.百年中国美育的回顾与前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19] 江峰.从“能力本位”看素质教育的实践理念[J].教育探索(哈尔滨),20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