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创新性经济分析
扬州大学 商学院 经济学系 经济0701 陈超
摘要:随着改革30年来的发展,江苏经济经过第一第二次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快速发展,如今由于迎来了第三次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本文通过对江苏发展创新性经济的必要性与优势的阐述,旨在为江苏的经济结构转型提出政策建议。http://www.ukassignment.org/lxslw/
关键词:经济结构、创新型经济、技术创新、结构优化
一,文献综述
首先来界定一下经济结构的概念,所谓经济结构即指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有多重含义:(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 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经济结构是个经济系统,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结合,有着数量对比关系。研究任何一个经济结构,不但要重视它的要素特性及其结合形式,同时也要重视它的比例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制约性,不是随意建立任何一种经济结构都是合理的。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但是由于现实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发展,对其他地区结构的研究与复制,虽然决定了结构调整的对错以及速率,但它并不能真正使结构优化,只有变革才能使结构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有效的调整必须最终落足在创新技术上。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来说明创新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巨大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江苏省经济现状与结构综述
江苏,自古便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而今,江苏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自1978年以来,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6%,在这片仅占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着约占全国十分之一
GDP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0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1.7亿元, 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416.1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3.4亿元,增长1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6475美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4∶54.1∶39.5。先进制造业水平提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987亿元,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增长加快、比重上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GDP比重39.8%,提高1.1个百分点。新兴行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6%、30%、22%和21%,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 35.7%,服务外包执行总额增长177%。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根据对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52元,比上年增长10.0%,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5%;人均消费性支出13153元,增长9.8%,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6.3%。根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004元,比上年增长8.8%,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04元,增长8.9 %,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9.2%。城乡居民居条件进一步改善.。
图1是近30年江苏每年经济增长速度,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在1976和1991年江苏经济增长达到最快,是因为这时期中国处于第一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江苏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始终处于经济调整的前沿。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但是从91年后可以看出江苏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并趋于平稳。这说明江苏经济经过较长时间的快速,目前发展已暴露出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即:加工工业的超速发展,增加了基础工业的压力,也加剧了与农业的矛盾,使整个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完善和技术结构的低水平,制约着经济效益的提高;现有的出口产品结构,不能适应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工业的地域布局结构趋同与劳动地域分工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相悖,不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分布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快速调整结构,解决矛盾,既是中央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江苏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江苏经济进行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近年来,江苏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市场化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的关键阶段。 但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长期以来“两头在外” 的生产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因此,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三,江苏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资源环境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约束在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下,江苏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 目前,传统增长方式的负面效应已逐步显现: 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单位面积的污染负荷全国最高。 由于重化工业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造纸、冶金、火力发电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仍占很大比重,结构性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难度较大。 江苏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尤其是苏南地区环境容量已经达到饱和,以现有的环境承载力支撑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换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创新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力不断增强2008 年, 江苏省人均 GDP 达到 3.3 万元人民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经济总量快速积聚增长,已接近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迈进的拐点。 2007 年,苏南地区的人均 GDP 就已达到了5.49 万元人民币, 远远超出 5000美元(工业化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跃升分界线)的临界点,可以说已率先进入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江苏经济发展正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时期,资本要素和创新要素共同推动,创新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力在不断增强。
(三)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对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江苏省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尤其是 2008 年下半年以来,江苏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业和出口增幅明显回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生产要素供需矛盾更为突出等。 经济形势的变化将迫使企业转变模式,而提高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关键的举措,也是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最有效的办法。今年以来,江苏企业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出现了优者更强、劣者更弱,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现象。 凡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赢得了发展的新机遇; 反之,则步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
四、关于江苏经济结构转型的基本思路
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含义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对现有经济结构的调整
和转换,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形成最大的综合生产能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地说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结构的合理化,即从目前内部结构不协调转向协调;二是结构的
高度化,即从目前的结构索质低下(如构成水平低,转换能力差)逐步向现代化迈进。两者
又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结构协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结构素质:同样,只有在结构
素质提高的前提下,结构的协调才有实际价值。而江苏的经济结构转型正是为了使江苏的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江苏工业结构的失衡是结构不协调与结#p#分页标题#e#
构素质低下并存,一因九实现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就成为江苏工业结构调整的两项基本
目标。
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根据结构优化的总体要求,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江苏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品结构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使经济结构逐步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转换,促进江苏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是指江苏经济结构的调整要以国家统一的产业结构规划为导向
月标,来确定自己的调整方向和次序、把自身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纳入国家所允许和规定
的宏观背景之内,并主动承担分工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与国家的政策意向发生摩擦
和冲突,增强局部和全局的一致性。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是指要根据省内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及其动向来调整江苏的经济结构,把结构调整落实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准上,落实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准上。封闭性的经济结构局限于资源导向。只有从资源导向转为市场导向,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商品化,提高区域经济的开发度,以克服资源“瓶颈”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制
约。同时,也有利于在计划指导下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经济结构,防止结构演变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以优化产品结构为重点,是指江苏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本着远近兼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治理整顿期间首先要着眼于增加有效供给,尽力缩小和缓解原材料、能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集中力量把人民生活必需品、适销对路产品、支农产品、出口创汇产品搞上去,以保证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经济生产的正常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人心。同时,调整产品结构较之调整产业结构,相对来说投人少些,时效快些,难度也小些。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搞好前者也可为后者打好基础。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是指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江苏经济结构的优化。江苏经济的发展战略是:“外向开拓,科技兴省,优化结构,集约经营”。按照“科技兴省”的要求,把工业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既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是江苏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要更上一层楼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经济结构低素质的面貌,提高江苏经济的现代化水平。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是指江苏工业结构的调整要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来进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中“矛盾的焦点是经济活动的效益太低”。调整结构使之合理化、高度化,不仅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根本之道,也是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结构调整是否成功,最终都要落实到经济效益的提高上,,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贯穿于江苏经济结构调整的始终。
具体来说,江苏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结构比例有待均衡。首先是投资、出口、消费的比例不均衡,江苏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与出口拉动,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在对外贸易上,由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议价能力不强,受外需波动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苏南地区整体上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层次、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苏北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产业层次相对较低。截至 2009 年末,苏南、苏中、苏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 62%、22%和 16%。最后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化格局明显。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2.经济发展的层次仍有上升空间。从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来看,2009 年江苏省服务业产值占全省 GDP 的比重只有不到 40%,远低于全球平均标准。新兴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占比仍然很小。从制造业的层次来看,虽然制造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但总体层次不高,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工业增加值率在26%左右徘徊,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 35%的水平。从企业的创新能力来看,2009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为 2%,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2.5%的平均水平。从产业规模化程度来看,江苏中小企业众多,虽然各地自发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缺乏支撑产品开发能力的产业群,缺乏在产品上下游形成以资本或技术优势为纽带的行业集群。
3.经济内外部发展不平衡。江苏产业结构布局未能有效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部分区域主导产业雷同程度较高,区域产业在低水平层次上重复竞争。近年来,在新的区域产业布局中,也未能充分体现差异化战略的产业结构,同质化竞争明显。在对外贸易上,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低,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引进外资上,由于研发类项目少,引进的项目不掌握核心技术,主要以组装加工和代工生产为主,形成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
4.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愈发明显。江苏经济发展方式从整体而言仍为资金、资源要素投入型增长,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利用不足,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占相当比重。江苏能源匮乏,全省的能源消耗量 80%以上都是从外部调入。从近几年的太湖污染等事件可以看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愈发明显,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
五、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
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是两个高度相关的范畴。技术创新推动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又会进一步引发新的技术创新活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从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技术创新的活跃程度和创新程度,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同时经济结构的变动又会进一步引发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技术创新。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互动关系,并积极建立有利于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更快地推动全国和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
一、技术创新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与制约作用
(一)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靠生产要素使
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的,另一种是靠持续地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可能是提高的,也可能是降低的。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可以在持续地提高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的快速提高,因而是一种集约式的增长方式。
(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扩散效应对结构调整产生促进作用。技术创新活动本身是一个需要
进行高强度投入的活动,同时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涉及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和产业化等多个阶段的统一体。首先创新的主体,虽可以在一定时期享受到创新的超额利润收益,但却不可能将整个创新的收益完全据为己有,必须有一部分跟进者通过学习,进行模仿创新,分享一部分创新收益。通过这样的技术扩散过程,最终技术创新活动将带动整个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三)技术创新通过超额利润实现高成长行业的快速扩张,从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
量中的比重。一般来说,率先创新者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并在超额利润的诱导下使一批跟进者进入这个行业,直到跟进者足够多,以致超额利润消失为止。正是由于创新者可以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并可以带动一批跟进者,所以每一项技术创新活动,都可以使实现创新的相关行业获得快速扩张,最终使这个行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扩大。这种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增加,就意味着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四)技术创新通过形成国家和地区的动态比较优势,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一个
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只能在某些领域和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目前现实的优势是利用本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发展一些资源型产业。但依靠这种建立起来的产业,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使欠发达地区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如何才能跳出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呢?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才能使欠发达地区建立起动态比较优势,从而在国际分工中不断改善自己的不利地位,最终实现赶超发达地区的目标。#p#分页标题#e#
(五)技术创新是实现地区比较优势升级的动力。对太原市来说,区域比较优势是能源、原
材料工业。但多年的发展经验证明,仅发挥太原的比较优势,不能实现太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相反还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太原经济深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要实现太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在现阶段完全抛弃原有的产业结构既不经济也不可能,只有依靠大强度的技术创新,充分享受后发优势,促进太原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变。
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一)经济结构为实现技术创新创造物质和市场条件
近年来,徐州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别是 2004 年以来,受全国钢铁、建材、化工、
机械、能源等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的影响,徐州市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化工行业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体现在全市宏观经济指标创下了历史最好纪录,从而提高了徐州市各行业的积累能力,增强和壮大了全市加快结构调整的能力和物质基础,并且提供了通过扩大增量调整存量的市场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加快全市的技术创新步伐创造了难得的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
(二)经济结构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制约作用
原有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惯性,一个地区往往总是沿着原来的产业发展道路前进,这就是
所谓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的存在,使技术创新活动只能对原有的传统工艺进行比较小的改进,这对技术创新是一种很大的制约作用。
六,创新型经济与江苏创新能力的基本描述
所谓创新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物质投入(资本、劳动、土地)推动转向创新(知识、技术、制度)驱动,依托创新型经济进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介入技术创新体系。江苏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不是偶然的。创新型经济是对江苏新的发展现象的概括。创新型经济正在成为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根据我们的观察,江苏的创新型经济从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起步,十七大以后在苏南和苏中地区已见端倪。突出表现是这些地区与大学和科学院所的科技合作越来越紧密,代表新产业革命方向的新型产业迅速涌现。
江苏领先全国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和条件:
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显示,2009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由第四位上升至全国第一;R&D(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为2.1%,初步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投入水平;企业研发投入达560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专利申请量达17.4万件、专利授权量达8.7万件,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1万件,从全国第四跃居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量5322件,居全国第三。
核心指标较快增长。一是R&D经费投入规模大,1995-2009年江苏R&D经费投入量累计超过3100亿万,年均增长26.2%;二是发明专利授权量较快增长,2009年江苏发明专利授权量是1995年得73.9倍,年均增长36%;三十科技活动人员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江苏科技活动人员达到58.9万人,比1995年增加37.9人,年均增长7.6%;四是科技机构数总量保持增长,2009年江苏共有科技机构4950个,比1995年增加2900个,年均增长6.5%。
支撑要素日趋完善。江苏初步具备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先决条件。一是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末江苏拥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92人,也是国内大学、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二是创新平台基础雄厚,2009年末江苏拥有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950个,国家和省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等1061个,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7个;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2009年江苏财政安排知识产权支出达1.1亿万,是2006年得6倍,年均增长78.3%,并于2009年1月颁发实施《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新兴产业发展初露锋芒。江苏开始形成新兴产业先发优势。2009年,江苏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六大新兴产业规模超过1.5亿万,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21%。截止2009年底,降江苏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65%、地球的20%以上,风电设备关键零件齿轮箱、回转轴承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软件销售收入占全国的17.3%;5家光伏企业进入世界前20强,17家医药企业进入全国医药百强,22家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业外包合同执行额前50强。鉴于此,本文对提高江苏自主创新能力有如下几点建议:
①建设自主创新的研发载体。研究开发载体包括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应进一步完善以上孵化器的创业流程服务、创业辅导培训、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创业投资等科技创业服务功能,推动孵化器向专业化、多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②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该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研发投入增长速度超过其销售增长速度;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从创业板市场融资,并为它们在信贷、税收等方面提供各种优惠措施。
③加快成果转化步伐。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步伐。 由各级政府科技部门牵头,建立有形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组织各类科技成果博览会、技术交流会和信息发布会,展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所有省内科技成果,在正常评审验收的基础上,鼓励进入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同时,欢迎省外科技成果进入市场。 建立成果入市标准、企业咨询、洽谈、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部门对接。二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三是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服务。 发展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如技术评估、专利代理、法律咨询等,推动科技成果的交易和转化。
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使得拥有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从而使得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并促使他们进行更多的自主创新。为此,江苏地方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善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
七、政策建议
其一,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财力、人力是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前提。韩国和台湾地区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中把加人科研投入、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适应了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
其二,必须实施行之有效的产业、科技等政策。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和规律的产业、科技等政策是推动发展转型的重要保障。台湾地区实施“产业升级条例”、“科学技术基本法’,、韩国实施“尖端技术发展计划”、“大型科技研发事业”等政策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其三,必须明确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业。重点领域和行业详尽的发展规划是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目前,韩国重点对信息通信、生物_〔程、纳米等国家战略科技进行攻关,台湾地区则重点在半导体、影像显示、新材料等领域重点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
其四,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调动企业的力量。韩国政府制定了“技术发展促进法”,注重企业在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中的作用,2006年企业研发投入‘片全部科研投入的75%左右,台湾地区也达到了60%左右。
其五,必须发展适合创新发展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创新发展中极富活力的因子。台湾地区风险投资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共募集资金超过200多亿美元,扶持超过1000家公司上市。韩国由政府资助成立了综合技术金融股份公司,为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总结
本文通过对江苏历年的GDP变化,发现江苏经济结构进行转型的必要性,同时阐述了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作用,对于江苏现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揭示了江苏发展创新性经济的优势,认为要想是江苏顺利的完成第三次经济结构转型,必须发展创新性经济,提高人才素质,发挥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 徐觉·关于江苏经济结构调整的探讨·唯实杂志1990年第四期28-29页
[2] 薛维梁·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太原日报2006 年7 月14 日第 006 版理论与实践1-2页
[3] 梁保华·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本刊特稿2010年2月第4-6页
#p#分页标题#e#
[4] 俞亚光·对金融支持江苏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分析·金融纵横,2010年第8期,第7-8页
[5] 文/洪银兴·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 促转型升级·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第4期,23-24页
[6] 李宝会·江苏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研究·《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11期,12-14页
[7] 徐小阳·江苏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聚焦长三角,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010年9月,61页
[8] 张卫东·刘兴远·郁明华·李宝会·宣严·向创新驱动阶段跃迁:挑战与抉择—加快推进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探析·1121-1122页
[9] 朱勇,张宗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期.
[10]陈柳,刘志彪·本土创新能力、FDI 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2006 03期.
[11]戴魁早.中国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08,(06).
[12]杨俊,等.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