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的要求,《泛读》课程应在英语专业第一至四学期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等。将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第一层次的要求,是由语言学习的规律决定的。根据 Krashen(1985)的输入理论,当学习者接触到新的语言材料时,他们就会自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现有水平和相关语境的帮助下,理解其中所含的内容。因此,输入成为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学习的根本途径。刘润清教授也曾经指出“正式的外语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大量的阅读,有独立的思维过程和分析总结过程。”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忽视了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虽然强调了大量阅读,但因为没有重视阅读教学在写作中的作用,只是孤立地教阅读、孤立地教写作,学生由于写作之前缺乏相应的语言材料和事实观点积累,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短文来(杨奕,2005),学生的写作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200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等提出了“以写助学”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建议教师“通过逐渐加大写作量去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写作手段对阅读来说是把阅读的输入信息过程转化为输出的一个结果,输入和输出的最佳实践手段就是读写结合,因此笔者认为目前的英语专业泛读课堂中引入“以读促写”的教学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能直接打破泛读课堂只注重阅读技巧以及阅读知识的技能方面的训练,通过写作手段的加入,把阅读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要求,能保证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提升阅读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综合水平。
1“读”的选择- 加深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泛读课堂所选用的教材的语言素材题材广泛,内容呈百科知识性,涉及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历史,宗教,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各个领域。因此泛读课本本身就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学生在课堂训练更侧重于阅读的速度,正确率等技能方面的提升,故对于文章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信息的关注度不高;同时,课本文章因篇幅所限,提供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够系统。因此笔者在教学课堂中引入“写”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单元学习完成后课下阅读教师精心选择的一本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书籍并写一篇与主题相关的读书报告。例如,课本上有一个单元的主题是“Culture Shock”,学生要求在课后阅读一本指定书籍“Lan http://www.ukassignment.org/ygkczy/ guage and Culture”并完成相关主题的读书报告的撰写。因为有了写作的具体任务要求,学生会对课本上的文章及指定书籍在课下再次进行深入的阅读学习,阅读的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而加深对该单元所展示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同时由于教师对相关主题书籍的精心选择和指定,能帮助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对专业文化背景知识有更系统深入的了解,为英语专业高年级才开设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写”的要求- 提升阅读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英语专业泛读课堂的教学以学生进行大量集中的文章阅读训练为主。单一的阅读训练模式较为枯燥,在阅读课堂上总会存在小部分学生在教师要求对某一篇章开始限时阅读时,表面上他们眼睛在看着文章,心思却在别处,对待阅读课堂走走形式,不在乎读不读,没有丝毫的阅读主动性,更不用说阅读的目的性了。因此“写”的加入可以让此类学生因为有了课后相关主题写作的具体要求而减少漫无目的的阅读性,提升阅读的主动性,使其能认真对待课堂阅读训练。而另一类学生虽然读的比较认真,但是往往在阅读中忘了初衷,没有带着获取阅读信息的目的去读,把精力过多的放在一个个单词和句子的理解上,追求每个单词和句子的透彻理解,把泛读当成了精读。而课后由于教师要求学生在写相关读书报告时必须包含对所关注内容的简单复述概括部分,故能帮助提醒此类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是获取文章的整体信息,而不是关注单词,词组和句型,纠正学生的错误的阅读目的。
3“写”的思考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