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网站地图
英国作业 美国作业 加拿大作业
返回首页

探析译者主体性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功能

论文价格: 免费 时间:2013-06-05 14:09:36 来源:www.ukassignment.org 作者:留学作业网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起初人们一直认为翻译只是一种定向的解码过程, 强调了原文作者在整个作品中独一无二的权威性,译文必须以原文作为最高的标准,而译者只是通过文字转化的技术表达作者的思想而已,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译者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直到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才逐渐被重视,才被人们知晓。 其翻译过程并非只是纯语言的转化,更多的融入了译者的思想文化。 继西方建立相关理论基础后,中国对翻译研究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对译者的主体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1.译者主体性的实质

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特别是当翻译文学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将译者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知识融入其中。 文学作品由于存在其特殊性,对语言的使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它区别于一般日常用语,这种语言的特点也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显得更加的复杂。 译者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言辞反复推敲琢磨,不能只依靠字面的解释,对一些特殊语言的使用,如双关语和习语,需要译者用自身的文化知识来弥补不同语言的差异, 将原作品用一种读者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由此可以看出译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修养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即使一个人有着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转化得心应手, 但如果其缺乏对原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 其很难将作者需要表达的文学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典型的如鲁迅先生的《阿甘正传》、钱钟书的《围城》等,他们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这就需要译者了解创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受译者的生活经验、翻译目的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译者对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存在许多不同译本的原因。

2.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同时,自己也要充当一个读者,对原作品进行解读。 译者先以读者的身份与作者进行交流,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然后将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维相结合,融入到译本中,并展现给读者。 译者可以说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译者如何理解原文的内涵、如何表达原文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从译者对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创造性等角度,可以清晰地展现译者的主体性。

2.1 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

译者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著作进行翻译,这也是受着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选择合适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这样既可以充分展现译者的文学素养、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等,同时也能对文学作品有独到的见解,实现作者与译者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这正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展现。 举例来说,中国的翻译家李美华在选择自己想要翻译的英文原著时,就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择了《飘》这本小说来翻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和广大读者的认可。

2.2 译者的翻译目的

Vermeer 在翻译理论中曾提到翻译的 “目的原则 ”,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他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而一切人类的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 因此,翻译行为的实施也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甚至会在目标语境中产生结果和影响”[3]。 这也充分说明译者对文学作品的态度和去向在译文中的体现是无法避免的。人们对译文的标准和评价是从翻译目的出发的,一篇好的译文、一本“标准”的译本必然符合翻译的目的,但这只是从译者的角度看翻译目的。 真实翻译的效果可能与原作者的意图发生偏差,这就需要作者对原文有很强的驾驭能力。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若其翻译的结果造成原文大量信息的丢失,使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意图发生极大的偏差,那就会造成读者对作者思想和文学作品的曲解。 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但其必须存在一定的限度,造成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曲解则是译者翻译的失败。

 

2.3 译者的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的角度, 译者的翻译目的处于最关键的地位。而翻译目的是通过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手段来实现的,翻译策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译文的读者群、读者的文化背景以及译入语文化等。 因为翻译的过程就是两种文化的不断碰撞和融合,译者穿梭于两种文化之间,其对文化的选择和倾向性也直接影响了译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译者对文化的倾向性根本上是源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若译者主要想展现的是原作品的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到外国文化的话, 那么他就会真实地展现原作品的思想,不会过多地考虑读者能否理解原作品,而是原汁原味地反映中外文化的差异,保存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背景和风格特色,要求读者尽量向原作品靠拢,这就是翻译策略中的异化策略。例如,钱钟书《围城》的译本就真实体现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尊重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现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原文:“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4]译 文 :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 equivalent to the“san-fu” 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译文中将“三伏”这个词翻译成“san-fu”,这是典型的音译,也许会有人对译者存在怀疑以及否定的态度,认为是译者对“三伏”这个词没有充分地理解,以至于对其草草了事;或者是译者对翻译的态度存在问题,没有认真对待“三伏”这个词。 其实不然,对“三伏”的音译正是译者对中国文化的真实体现,使读者对中国的天气、气候和地理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加重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另一层面,这种做法也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 又如《围城》的译本中将“菩萨”翻译成“Bodhisattva”,这正是对中国宗教文化的体现,如果简单地翻译成“God”,那只会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掩盖,读者也就无法体会这种差异存在的意义了。另一种翻译策略是归化法,即译者尽量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水平,向读者靠拢,用较强的目的语使译文尽可能地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方便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但其重点是用一种文化方式来诠释另一种文化的特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归化法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如:原文:Said the Rocket,“……However,I don’t care a bit.Genius  http://www.ukassignment.org/ygkczy/  like mine is sure to be appreciated some day.[5]”其中一种译法是,火箭说:“可是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天生我材必有用。[6]”而巴金则译为,火箭说:“不过我倒一点儿也不在乎。 像我这样的天才总有一天会给人赏识的。[7]”前一种译法将汉语成语和谚语运用到翻译作品中,语言简练,用目的语使读者快速把握句意,更能使读者接受,所以在两种翻译显现出优势。采用目的语中常用的措辞和语言表达方式, 使他们能轻松地保持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不会对读者产生太大的心理负担。异化法和归化法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有着各自的特点,两者相辅相成,译者需要根据作者和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译法。 当异化法无法合适地展现作品内涵的时候就应该用归化法进行补充;当归化法的解释变得羞涩难懂的时候适当地采用异化法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成功的译者必须学会恰当地使用这两种方法。

2.4 译者的创造性

译者在读懂作者的意图之后的关键步骤就是运用自己的双语能力,将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这个过程需要依靠译者的创造力和审美力。 译者所具备的不同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水平表现在译文中的就是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读者的吸引力。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然会遇到一些生僻,难于表达的词语或者句子,有些甚至在词典中都很难找到,这时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转换和输出是达不到翻译的标准的,需要发挥作者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运用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不仅展示语句的字面意思, 还能将文字更深层次的涵义表现出来,要求作者创造性地启用一些特殊的词汇,并且创造性地将其用在特殊的语境中。 例如, 历史一词, 本来是翻译为“history”,可是也有人为了体现男女平等 ,就创造了“hystory”这个词。 “hyst”在希腊语中是“子宫”的意思,“hystory”表示“女性的历史”。[10]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翻译障碍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双关、对比、押韵等,这些修辞手法的加入使得原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若破坏了这种艺术价值的体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价值,实质上是对文学作品的摧残。 在译文中体现译者的创造力对译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文化造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部分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不仅仅是措辞的调整,还要化解作品在内容、形式和体裁上的矛盾,使作品各方面都能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而这些正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p#分页标题#e#

3.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虽然之前我们一直强调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但并非译者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译者的创作是建立在原文作者的基础上的,其创造性活动归根结底属于二度创作的过程, 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同时也需要译者将自己的创作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不可随意发挥。此外,译者的主体性还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其主要是目的语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迁,语言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地发展着,目的语文化环境的意识形态和文学的发展历程能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目的语文化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因素。译者有着自己发挥的余地,但并不是无限度地发挥,良好地控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限度,是每一个成功的译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4.结语

随着语言文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化, 更多地涉及到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语言与文化不断冲击和融合的过程。 好的翻译能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还能体现目的语的文化语境,这是对译者语言转化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译者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文学修养的体现。 译者在作者原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展示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文学造诣,但这些都要求译者能把握主体性的限度,使其真正发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实现文学翻译中的价值,促进语言文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存在着局限性和单一性, 使学生置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学生的功能,而不是通过评价改进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亟待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教师教育评价改革中, 要发挥英语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自我评价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的教师教育评价机制。 刘尧(2007)指出,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性评价为主。 具体的教师教育评价方法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一些评价方法,如情景测验、行为观察、教师成长日志、教师教学档案袋、教学现场评价等等。 制定教师教育评价的国家标准,对教师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在政策和待遇提高方面来监督和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结语中国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改革,教育改革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作为保证,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就需要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 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外语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只有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才能达到我国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培养外语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树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加强教师之间协作,建立多元化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从而形成有效的外语教师教育机制。

此论文免费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如果发起不了聊天 请直接添加QQ 923678151
923678151
推荐内容
923678151